许多人认为,大象对声响和火焰的敏感性使得它们不可能成为有效的军用战象。然而,随着火器的普及,许多战马已经能够适应这种新的战场环境。因此,理论上战象也可以适应火器的存在。实际上,印度战象在火器使用方面的低配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搭乘战象的方式。
与东南亚地区普遍使用的象轿不同,印度的象兵大多数不使用象轿,仅在象背上铺上防止磨上大象皮肤的毛毯。这样的设计,使得印度战象在火器使用上较为受限,无法搭载重型武器。
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战象一般搭载的是火绳枪等轻型武器。然而,在东南亚,战象搭载超重装备却是常见操作。例如,在火器大规模应用之前,吴哥窟的浮雕中就有背负床弩的战象形象。
这些浮雕展示了战象搭载床弩的形象,但在历史上,将火炮搬上象背的国家已经无从考证。然而,到了18世纪末,越南的战象已经普遍搭载火炮,并且在战争中表现出色。
这些战象搭载的火炮通常是小型火炮,主要用于提供移动火力补充和威慑。然而,随着火器的发展,战象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降低,更多被用于运载工具,甚至直接将火炮放到大象背上。
然而,即使战象在战场上仍有活跃表现,其作为后勤工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美国越南战争期间,战象甚至被用于瞭望平台,并在象背上放置重机枪,以防止敌人的偷袭。
至于将火器放在大象背上的安全性,答案显然是不安全的。尽管战象可以通过训练适应新的战场环境,但它们仍然是一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在历史上,斯里兰卡和泰国的大象游行中,就曾出现大象暴走伤人的情况。
本文由冷兵器研究所原创,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