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网

岁月 | ​​骊山“捉蒋亭”易名“兵谏亭”始末

职如芝麻小,胆须比天大;若遇天塌下,站在山巅撑住它。顶头上司未挥毫,小可胸怀似猫抓。亭名莫轻视,一字不慎重如山。推诿、承揽皆责任,怯懦如麻杆打狼两惧怕。幸得党史资料齐,称“兵谏”替年华。若峰顶来问事,昔年报纸代我答。西安事变经考证,琢磨统帅台后霞。


这首打油小诗写于1976年10月26日,即“双十二”四十周年纪念日前夕。当时,“文革”刚结束,临潼县(现称西安市临潼区)外事和文化文物部门建议更改“捉蒋亭”这一直白笨拙的名称,以更加符合时宜,并考虑到了台胞、海外华侨及外国游客的观感。他们建议将亭名改为“兵谏亭”,同时请我写一段新的景点简介。这座亭子原本在骊山半腰,是西安事变时期修建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纪念亭。1946年,胡宗南将军捐资,将原来的土木结构亭子拆除,建成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亭子,并命名为“正气亭”或“避难亭”。亭子的四壁布满了国民党军政大员的纪念性刻石。


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潼县虎斑石下的兵谏亭与华清宫内的五间厅两处西安事变遗址均被纳入其中。1982年,我在临潼县成立了骊山学会,并邀请武伯纶先生出任会长。武先生告诉我:“兵谏亭这个命名好,它符合历史实际,不褒不贬,能够长期存在。这个地方原有的石刻本应作为历史遗存保留下来,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我有过建议,但没人听从,全都铲除了。真是可惜啊!”


事实上,兵谏亭的命名与我有着直接的关系。1976年10月,骊山虎斑岩“捉蒋亭”更名为何?县外事与文化文物人员没有提出预定方案,他们向上级外事部门请示,答复这是临潼县行政权限自定的具体事务。而时任中共临潼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等都推托给县委宣传部决定。我刚到县委宣传部工作,首要任务是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纠正错误。当时,公开出版的西安事变图书资料极少,学术研究的氛围也很淡薄。当我接到更改亭名的任务时,推托是不负责任的,承揽则又担心承担责任。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发现当时东北军与中共中央的秘密联系电报中用了“寻获”、“扣留”、“被捉”等词语。杨虎城将军在事变后的演讲也启发了我,并让我决定采用“兵谏”这个词。我觉得“兵谏亭”这个名字既雅致又符合历史事实。


于是,我指定临潼县文化馆的李凌用魏碑书体重写亭名,并撰写了名胜景点介绍词。同时,我也拍照存档以防万一。我写下的这首打油诗,带有自嘲的意味,同时也为可能出现的责任风险预留了文字依据。现在回想起来,这也算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趣事吧。


来源:各界导报岁月版

作者:刘荣庆(曾任中共临潼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hoozh.com/post/106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x

注册

已经有帐号?